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实施,进一步发挥“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的教育、引领、带动、辐射作用,现对荣获2024-2025年度师德先进个人进行风采展示,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受表彰的师德先进个人为榜样,持续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和躬耕教坛的亲身实践。
弘扬教育家精神
以匠心筑梦以实干拓荒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国际交流部唐曌曦同志以“教育无国界,匠心筑未来”为信念,深耕职教二十余载。她既是连通中外的“架桥者”,也是开拓创新的“拓荒者”,更是点亮学子梦想的“筑梦师”。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埃及鲁班工坊建设及EPIP教学模式海外推广的征程中,她以赤诚之心践行师德,以创新之举彰显担当,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一、以匠心架桥,跨文化沃土上筑牢合作根基
2022年底,该同志接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时,面对埃及鲁班工坊“从零起步”的挑战,她秉持“让教育桥梁更坚实宽广”的理念,挑起项目核心协调人的重担。为突破跨文化壁垒,她带领团队与埃方昼夜对接,从方案设计到资源调配全程跟进,不仅带领专业团队推动10门核心课程完成本土化改造,更将中国原创的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工程创新+职业技能”的双驱动培养模式。
二、以实干破局,双高申报战场彰显担当
“双高计划”申报中,国际合作成果是关键加分项。该同志主动“跨界”融入教学团队,连续45天带领团队整合国际项目成果,创新性提出“国际合作赋能专业建设”理念,而EPIP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载体。她协同专业开发“课程共研、师资共育、标准共建”闭环体系,其中《科技汉语》等多门课程收录国家公共服务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课程,并纳入未来非洲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
三、以创新拓路:留学天津项目点燃希望
“要让鲁班工坊的火种延续,必须让埃及青年走进中国。”2023年初,该同志牵头启动埃及鲁班工坊留学生“留学天津”项目,面对签证、住宿、教学适配等多重难题,她带领团队开启“调研攻坚”:反复与埃方沟通,对接国内相关部门,调研、召开专家论证,打通中埃职业教育融通培养的渠道,累计两届鲁班工坊留学生来津深造。
为让留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她将EPIP模式融入培养全流程:开发“中文+职业技能+中国文化”融合课程,组织留学生参与“非遗技艺EPIP实践工作坊”,让学生深刻体验‘工匠精神’不分国界。”
从教二十余年,该同志始终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她常说:“职业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她从课堂讲台到国际舞台,以匠心坚守初心,以实干诠释担当,用师者仁心点亮万千学子的成长之路。她的事迹,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生动写照。
弘扬教育家精神
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在学院的领导与持续关怀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继艳作为天津市第二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津石榴”西部支教团成员,肩负使命,奔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脚下的和田。一年来,她将思政课堂作为阵地、理论研究作为基石、实践创新作为翅膀,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播撒在边疆学子的心田,用责任与智慧在西部教育一线书写了动人的育人篇章。

一、深耕课堂,让理论扎根
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支教过程中,张继艳面临一项紧迫任务,教授学校全新开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如何让生长于戈壁滩的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这一宏大而重要的理论概念,成为首先要破解的难题。首次课堂上,面对学生们对“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回答,让她意识到单纯的宣传灌输远未触及思想深处,必须让理论鲜活起来,与脚下的土地血脉相连。她将厚厚的教材反复研磨,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故事:从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承载的民族交往史,从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上北京”的爱国情怀到天津“赶大营”连接津疆的商贸佳话。她巧妙运用和田本地的历史文物、人物事迹和津疆两地的文化连结,将抽象理论具象为可知可感的身边事。一学期下来,教案修改了无数遍,课件积累了数百张实地图片。当期末再次问及“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学生们脱口而出的“因为从古至今我们都是一家人”,让她倍感欣慰——理论的根,已悄然深植。
二、潜心研究,以学术赋能
在新疆和田援疆支教的过程中,张继艳老师将科研视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引擎,积极投身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无数个深夜,他与年过六旬的支教团总领队张泽玲教授并肩作战,在宿舍房间里反复推敲理论框架,逐字逐句打磨表述,常常工作至凌晨三四点。键盘的敲击声,记录着对学术的赤诚与对教育援疆的执着。同时她常常与和田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们为了优化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室里从黄昏奋战到凌晨、为了打磨一个参赛作品,几易其稿,精益求精。此外,她还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精心录制了思政微课,将学术探索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
三、创新实践,强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一年来,在总领队的带领下,她的足迹遍布和田大地,和田地区博物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策勒县战斗渠遗址、毛主席像章陈列馆……她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思政素材,带领学生在红色地标现场教学,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触摸精神脉动。她还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展演,在“青春和田行·首届京津皖新大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中,她与策勒县第一幼儿园师生共同编排的风采秀《绽放的“石榴花”》,用艺术形式传递民族团结之情,踏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强音。
张继艳用真情与实干,诠释了一名援疆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她让思政教育在边疆课堂扎根,在理论研究中深化,在实践创新中升华,如高原上的格桑花,坚韧而灿烂地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时代新人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